三明百个社区兴起“民俗共享工坊”,居民变身非遗传承志愿者
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,福建省三明市积极响应,在全市范围内推广“民俗共享工坊”项目,旨在让更多居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。目前,三明市已有百个社区开设了“民俗共享工坊”,居民们纷纷争当非遗传承志愿者,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
“民俗共享工坊”是一种新型的社区文化传承模式,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,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、交流、展示的平台。工坊内设有剪纸、泥塑、编织、木雕等多种传统技艺,让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在三明市梅列区的一个“民俗共享工坊”内,居民们正热情高涨地参与着各种传统技艺的学习。70岁的陈阿姨是这里的常客,她表示:“以前我对这些传统技艺不太了解,现在有机会学习,感觉非常开心。我希望能把学到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,让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中传承下去。”
为了让更多居民参与到“民俗共享工坊”中来,三明市各社区积极组织各类活动,邀请非遗传承人前来授课。剪纸、泥塑、编织等传统技艺的传承人纷纷走进社区,为居民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技艺展示。同时,社区还鼓励居民们自发组织学习小组,共同探讨、交流技艺。
在“民俗共享工坊”的推动下,三明市非遗传承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。这些志愿者不仅自己学习传统技艺,还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非遗文化,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志愿者小张说:“我从小就喜欢剪纸,现在有机会加入传承志愿者的行列,感觉非常自豪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人了解剪纸这门传统技艺。”
为了让“民俗共享工坊”项目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,三明市相关部门还定期组织培训,提升志愿者的技艺水平。同时,社区还与学校、企业等机构合作,开展非遗进校园、进企业等活动,让非遗文化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传播。
如今,三明市的“民俗共享工坊”已成为居民们心中的文化家园。在这里,他们不仅能学到传统技艺,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,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努力。正如一位居民所说:“‘民俗共享工坊’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感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。”
总之,三明市“民俗共享工坊”项目的成功实施,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。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,三明市的非遗文化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。